西安地区元代遗址的几个问题(2) 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西安地区元代遗址的几个问题(2)

来源:考古与文物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12-22 00:32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
【关键词】

【摘要】第三,城角。 安西王府遗址四角均呈半圆形?,证明城墙四角也是半圆形。这在元代属于罕见。单以形状论,无可厚非;但以如此设计的主观动机和军事攻守

第三,城角。

安西王府遗址四角均呈半圆形?,证明城墙四角也是半圆形。这在元代属于罕见。单以形状论,无可厚非;但以如此设计的主观动机和军事攻守的实际效用论,安西王暗藏不轨之心亦可窥见。这点下文详细论述。

二 半圆形城角

今西安城东南、东北、西北三个城角都是方形,为什么只有西南角是半圆形呢?这得看看从奉元(安西)城到西安城的演变。

安西城保持金代长安城的规模,对于城墙四角的地上部分进行改造,即仿照安西王府半圆形城角,将城的四个角也改为半圆形。明初扩建西安城时,西南半圆形城角未动,向东、向北延伸城墙。这样,半圆形的东南角、东北角和西北角被拆除,按照汉族传统的建筑形式,恢复了方形城角。

有人问:元代末年,曾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的李好文绘制的“奉元城图"?的四个城角为什么都是方形?他亲眼看到奉元城角的形状,能否说半圆形城角是后来改筑的?其实,与一切历史地理著作的插图一样,这幅图是画大不画小,画粗不画细的示意图,也就是说,只画岀奉元城墙和城内官署及主要建筑物的轮廓和位置,而不是必须标明细节的建筑施工图。

为什么要改为半圆形?现今最流行的说法是:半圆形象征蒙古人祖祖辈辈居住的圆形蒙古包。这种推测虽有一定道理,但疑点不少。第一,元朝是蒙古人做皇帝的王朝,如果要在建筑风格上体现蒙古族的统治地位的话,那么大都城墙的四个角也应是半圆形,它比安西(奉元)城更具代表性。但是,本世纪50年代还存在的元大都城墙残垣的两个城角都是方形。第二,北方游牧民族契丹、女真、蒙古原都是住帐蓬的,或者说都是住“蒙古包''的。如果在城角的形状上要体现其民族风格的话,那么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,历经辽、金、元三朝的、在考古学上最有代表性的古“丰州城”的四个城角为什么都是方形?第三,山西省长城外有一座明代修筑的古城,为什么也是半圆形城角?可见,此说不妥。笔者认为:单从形状上讲,半圆形城角确是一种建筑风格,但安西王为什么要把城角修成半圆却是从军事角度考虑的。笔者曾上西安城西南角考察,发现半圆城角与方形城角相比,其优点有二:第一,守城者在半圆圈内(垛口内)奔跑方便,大型武器移动方便,不拐弯。第二,半圆形城角向外突出,面积大,容纳人数多,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墩台,与紧靠城角的北墩台、东墩台配合,守城者可满弓下射西面与南面城根的任何部位,对敌人杀伤力强。而且半圆形弧度均匀,箭射较远处的城河时,可照顾到各个方位,对敌人杀伤力大,于守护城池极为有利。这与现代军事学上的“环形防御”是同一原理。安西城是控制大西北、西南的军事重镇,安西王要对付汉族的反抗;安西王有夺位不臣之心,搞独立王国,又要防范元朝廷的讨伐。所以,改建长安城时,对城池的防卫功能定有别具心裁之处。已往的攻城攻击点大都在城门或城门附近,所以凡城池都有坚固高大的城门楼,而对远离城门楼的城角的防卫设施不大注意。兵法曰:“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”。聪明的军事家和军事指挥者往往避实击虚,从城角进行突破。改筑半圆形城角极可能是为了防范敌人从城角的突袭。

三 滹沱村寨

元朝建立后,大批蒙古人内迁“天府之国"的关中,特别是西北重镇的西安地区成为最理想的迁徙地。这些蒙古人被安置在广大农村,住进定居的蒙古村寨,与汉人杂居。蒙古村寨的名称因地而异。在坡原上的称“挞子X”,如今富平县底店乡的“达家坡

文章来源:《考古与文物》 网址: http://www.kgywwzz.cn/zonghexinwen/2021/1222/589.html

上一篇:确认汉文帝霸陵的历史价值和意义
下一篇:太原唐墓壁画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