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宋江南丨登一座宋塔,读一首宋诗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按照佛教的传统,塔是专门埋藏佛祖遗骨舍利的建筑,塔中藏舍利的暗室,在地下叫“地宫”,在塔上层叫“天宫” 杭州飞来峰神尼舍利塔遗址 魏祝挺摄
按照佛教的传统,塔是专门埋藏佛祖遗骨舍利的建筑,塔中藏舍利的暗室,在地下叫“地宫”,在塔上层叫“天宫”
杭州飞来峰神尼舍利塔遗址 魏祝挺摄
不知道这位时年29岁的北宋文人官员,当时是否于拂晓登塔,在最高层亲历东方既白,但是他踌躇满志、万丈豪情,强烈地“想上去”有一番作为的志向,跃然诗中。
17年后,宋神宗将46岁的王安石,从江宁知府任上调回东京任翰林学士;再两年后, 朝廷下诏实行“熙宁变法(王安石变法)”。
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改革家王安石(1021-1086年) 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宋代与唐代明显不同,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司马光、王安石和苏轼等人才学横溢,同时也都曾在政界施展身手。当时士大夫不仅把自己当作文化主体和道德主体,还将自己视为政治主体,以天下为己任。
躺平
两百多年后的杭州,另外有一位著名的士人,却在登临一座塔顶后,作了首表示“想下来”的诗。
南宋晚期宋理宗时期政局稳定,这其中,丞相郑清之(1176-1252年)厥功至伟,他辅佐理宗变革图新,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然而位高权重的郑清之,在钱塘江畔六和塔顶感叹:“今日始知高处险,不如归卧旧林丘。”③
1980年法国摄影师Marie Mathelin拍摄的杭州六合塔 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这是一首“躺平诗”呀。
郑清之中晚年政治失意,心情苦闷。在艰难时期过去后,这位曾经的朝廷重臣心态明显变化,据说他罢政下野,每天悠哉游哉,泛舟望湖,吟诗对酒。
“宋代文人登塔,他们的感情和宗教联系不大,他们赋诗更多表达的是人生感悟。”魏祝挺说,这是两宋时期,社会更加人文化趋势的体现,宋人更加关心“人”自身的价值,社会价值取向相对理性,关注人的教养与成长。
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:“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,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。”
郑清之是南宋丽泽学派的学者,也是当时文坛重要的诗人,引领政坛到文学界的新气象。在面对个人无法控制的境遇时,宋代文人试图找到自我的方向;这种方向感,古贤称为“仰望星空”。 图片来源:郑氏宗亲网
募资
郑清之先生登顶的这座六和塔,是今天杭州地面上所剩的唯一一座可登临的宋塔(宋代砖身,清代木构外檐)。
它最初在开宝三年(970),由吴越王主持建造,以镇钱塘江潮。这座九层砖身木檐塔,在宣和年间(1119-1126)被方腊起义军烧毁。
南宋绍兴癸酉二十六年(1156),僧人组织重建六和塔。到1164年,修葺完成后的六和塔为一座砖身木檐塔,七层。
这场盛大的重修,当时由寺院向老百姓募集资金完成:从砖身的雕饰,到塔内的壁画、造像,到外檐的木构,花了应该有数万贯之巨④,相当于今天好几千万人民币。
杭州六和塔 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古塔的木构部分基本上历代都需要重修,大小规模视情况而定。比如,乾隆六下江南,七上六和塔的这座六和塔,是在雍正时期,由浙江总督李卫主持重修。今人所见六和塔的外檐木构,于太平天国之后,由杭州官员朱智募款于1899年重修。
之所以能在民间募到这么大一笔钱——当然了,江南人非常有钱——是因为跟文人相比,庶民仍然十分崇尚拜塔(他们那时候也还不能随意登塔),乐于成为佛塔的供养人。
魏祝挺设计的访塔线路里,苏州瑞光塔在1978年时,发现了一大批宋代文物:楠木黑漆嵌螺甸经箱,碧纸金书写经,铜佛像、彩绘观音等等。这其中最宝贵、最了不起的,是一座真珠舍利宝幢。
这件文物是今天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,它不仅是一件佛事用具,更是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美术的一件集大成作品——宝幢造型之优美、选材之名贵、工艺之精湛都是世所罕见的。
上一篇:太原唐墓壁画之
下一篇:饮食器具,古有妙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