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达九号坑后,确保没有人身安全问题或者其他隐患,对这一块小小的头骨化石的发掘才再次启动。
曹秀梅此前已经清理了化石四周的凝土,骨头光滑的表面已经清晰可见,但令人更激动的是化石侧边一条明显的骨缝,这是除了人类头骨以外其他任何生物不可能具备的特征!
李占杨让几位经验丰富的技工对化石周边两米范围内进行全面清理,最终找到了16块虽然已经碎裂、但依旧能够完整拼接的一号头骨残片。
头骨拼接完成以及判断其特征还需要很长的鉴别研究工作,但能够出土头骨残骸,标志着灵井镇的考古工作即将迈向新台阶。
找到头骨的第二天,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中心就派出了一支专业团队赶赴灵井镇,随后对十六块头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。
此事在当时除了李占杨团队和在场的工作人员,一律采取了最高级别的保密制度,在头骨的所有特性水落石出之前,不能走漏任何信息。
而让人更加兴奋的是,在其中的一块头骨内侧,找到了类似脑部神经的脑壳内膜组织,这意味着科学家们有可以借此研究旧石器时代祖先的脑活动。
据最初的判断,这一头骨化石的年限,距今至少在十至十二万年前,而恰好这一时间段的中国古人类数据一直是空白状态。
扁平的颅骨、最大颅宽位置偏下、低矮的骨隆、短小并向内倾斜的乳突,这个被命名为“许昌人”的年轻男性头骨,同时有着北京周口店猿人和中国北方古老原始人类的双重特征。
2008年农历新年过后,考古团队才将最终的研究报告提交给上级部门。
2008年春,以李占杨为代表的考古团队正式召开发布会,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境内最新的“许昌人”发现。
“许昌人”头骨的细节公布后,引起了国际国内考古学界的强烈震撼,它不仅彻底否定了关于中国古人类的“非洲起源说”,而且有可能证明整个亚欧大陆早期智人的交流。
国之起源
因为“许昌人”头骨的年代大约在10万年前,而这一时期既是现代人起源的敏感时期,又是国内数据缺乏的关键时期,所以“许昌人”被评为了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。
李占杨带领的第一批扎根灵井镇的考古团队,也因此被评为年度优秀考古工作者。
原本在2008年元旦就应该收尾的灵井镇考古工作,因为这个埋藏了头骨的第九号探坑,被河南省政府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又增派了一批专家,彻底对“灵井遗址”进行全方位研究。
以“许昌人”头骨为中心,一个深度高达10余米、近万平方米面积的巨型探坑正在形成。
2014年,在这个探坑的更深层,又找到了第二个头骨化石。
第二次出土的头骨化石多达27块,不仅有完整的枕骨、部分顶骨,还有初次发现的面骨和颅底骨。
同一个探坑出现两个头骨,在整个国际社会都从未发生过,这彷佛是对李占杨团队在这里坚守了两年多的奖励。
经过对比,确认了二号头骨与一号头骨是完全不同的个体,由此中科院古人类研究所将其任命为“许昌人一号”以及“许昌人二号”。
在“许昌人二号”头骨的内壁,发现了石片划痕,而这极有可能是早期智人“食脑说”的直接证明。
一号头骨和二号头骨,为对比“许昌人”脑容量差别以及和其他智人的特征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,但不管是相同性还是相异性,“许昌人”都与“非洲起源说”的早期非洲智人没有任何的共通之处。
以北京周口店人为始,“许昌人”为终,“非洲起源说”彻底丧失了根据。
从2005年到2016年,李占杨带领的第一支考古团队依旧驻扎在灵井镇,总计出土了45件距今十万到十二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。
发现了两个完整头骨的第九号探坑,由于地下水回流,考古团队不得不对其进行保护措施后,中断了继续挖掘工作。
2018年,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在《科学》杂志上发表了与中国科学院、河南省文物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的联合研究成果:“许昌人”头骨呈现出不同与以往所有已发现智人的特征,是中国华北地区早期现代直接祖先,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。
文章来源:《考古与文物》 网址: http://www.kgyww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125/661.html
上一篇:《中国功勋艺术家》——殷厚宽
下一篇:申威隆:走出大学校门,我到哪里参加过工作?
考古与文物投稿 | 考古与文物编辑部| 考古与文物版面费 | 考古与文物论文发表 | 考古与文物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考古与文物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